学者:莫迪还欠中国一个交代 印度外长急访探路。7月12日在线配资开户,印度外长苏杰生搭乘专机抵达北京。这是他五年来首次访华,且在上合组织外长会召开前72小时提前抵京,直接与中方外长王毅会面。这次访问不同寻常,背后涉及稀土、边境、直航、关税等多方面复杂博弈。
近期,印度在上合、金砖会议中多次“唱反调”。6月14日,在上合组织就伊以冲突发表联合声明后,印度不到24小时内便撇清责任,公开表示未参与讨论、不认同声明内容。6月25日,上合防长会在青岛举行,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再次拒签联合声明,理由是文件未涵盖克什米尔恐袭内容。这种一边参会一边否定会议成果的行为,已不是首次。
中国作为今年的上合轮值主席国,不希望在主场听到不和谐的声音,更不希望在8月底的领导人峰会和9月3日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看到莫迪政府再次“搅局”。
对印度来说,此次访问还有更深层的经济焦虑。自4月以来,中国对7种关键稀土矿物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影响了印度的制造业。作为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印度的制造链几乎全面依赖中国稀土,尤其是永磁体。孟买、金奈等地的车厂如今叫苦连天,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甚至发出警告,若无法恢复稀土供应,8月起大批生产线将陷入停摆。
事实上,早在上个月12日,中国副外长孙卫东已在新德里与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进行了“摸底谈判”。印方当时提出重启稀土供应的请求,而中方明确表示:稀土可以谈,但诚意必须拿出来。欧盟此前已在稀土问题上与中方沟通,并有传闻称中国将为其开设“绿色通道”。这让印度政商界坐立不安——如果欧盟能优先通关,自己却还在门外徘徊,后果将不堪设想。
要想获得绿色通道,中国的条件也毫不含糊:在涉港、涉藏、涉疆等核心利益问题上,必须保持中立,不能再搞“两面派”。换句话说,如果印度还想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中“积极表现”,在上合、金砖中继续“打太极”,那中方也不会再给面子。
另一个现实阻力在于直航停滞。自2020年中印直航中断以来,至今未恢复。印度希望尽快恢复德里—北京、孟买—上海等重要航线,以便利商务和留学人员往来。但中方回应明确:恢复可以,信任先行。如果还是“阳奉阴违”,直航难以恢复。
此外,中美最新互动也影响了印度的决策。7月11日,王毅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吉隆坡举行了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首次中美高层双边会谈。不到24小时后,印度外交部门紧急确认苏杰生将访华的消息。这反映出印度在中美关系逐步回暖之际,担心被边缘化的现实焦虑。
金砖机制的动荡也加剧了印度的尴尬。今年上半年,金砖国家积极推动“去美元化”,试图通过本币结算体系实现金融独立。而印度却公开表示无意挑战美元地位,担心激怒特朗普政府,引发关税报复。这一态度让其他成员国不满,印度在金砖机制内的影响力正逐渐被边缘化。
苏杰生此访,更多是为了莫迪政府“探路”,为8月底的上合峰会和9月3日的阅兵式铺垫可能的行程。如果莫迪最终亲自访华,甚至现场出席阅兵式,那无疑将是一颗“信号弹”,代表印度愿意重新调整立场。但如果继续按兵不动,中印之间的“暖风”恐怕也难以吹久。中方政策明确——不怕分歧,欢迎解释,但必须讲规矩、守共识。外交不能一边握手一边踢人,更不能一边参会一边否定会议成果。
苏杰生此次“提前登门”,是一种表态,也是一种试探。他带着印度制造业的焦虑、外交政策的困局以及莫迪政府的权衡与算计来到北京求解。但这一切最终能否换来中方的信任,还要看印度下一步怎么走。若真想合作,就得彻底放下那些“小算盘”,别再想着两头讨好。否则,在上合、金砖这两个中国主导的重要多边平台上,印度不仅无法“左右逢源”,反而只能渐行渐远。
在线配资开户
创同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